close
時間:2007.08.07 (Tue.) pm2:00-4:00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演講廳
(轉錄自國美館邀請郵件附件)
===========================================================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演講廳
(轉錄自國美館邀請郵件附件)
===========================================================
台灣有沒有軟體藝術創作?台灣的數位藝術教育中面對軟體藝術這個領域是如何看待及推動?台灣的科技人才在數位藝術創作中面對軟體創意的渴求將如何回應?映照台灣狀況,在鄰近的香港,數位藝術界又是如何處理同樣的問題?在這股全球數位藝術風潮中,台灣能否藉由科技優勢讓軟體藝術的發展創造出自己的藝術語彙?
數位影像、互動機制、網路藝術、人工生命等的數位藝術創作,所憑藉的底蘊皆是由程式來支撐所謂數位文化的展現,軟體的撰寫已經不僅是工程師與科學家的技法表現而已,更是猶如藝術家掌握畫筆、顏料一般成為藝術創作思考的重要美學工具。在台灣數位藝術的發展下,如何藉由軟體藝術發展出自己的數位文化,突破如同台灣電子業在國際分工下的代工角色禁錮,並重新掌握出制訂數位美學標準的權柄,即是深思本計劃在推動的過程中所必須要找出自我特色的根本源頭。
藉此,由國立台灣美術館推動的「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擬舉辦一場軟體藝術論壇深入討論此一重要議題。會中將邀請參與本計畫共同推動數位藝術教育的三所大學計畫主持人與旅居紐約的軟體藝術家葉謹睿、中研院資訊所專案經理李士傑、台灣科技藝術家李家祥、香港科技藝術家林欣傑等人,就自身的觀察和角度提出精闢的見解,並由長期關注數位藝術趨勢發展的微型樂園主持,進行與談人之間的交叉座談,內容精采可期,歡迎各界人士共襄盛舉!
-----------------------------------------------------------------------------------
與談人介紹:(按照中文筆畫排名)
中研院資訊所專案經理
李士傑
現為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專案經理。專司研究social software 以及
software culture,為國內知名之軟體論述獨立研究者。
科技藝術家
李家祥
現就讀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博士班,專研網路互動介面整合以及互動系統開發,並與曾鈺涓合組「所以然」工作室創作多件科技藝術作品,為國內活耀之科技藝術家。
香港科技藝術家
林欣傑(LAM, Yan Kit Keith)
為 2006 年香港微波新媒體藝術節技術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媒體創意學院講師和香港藝術團隊 GuLLDY 的創始藝術家。
雲林科技大學數媒系與設計運算所助理教授
張登文
University of Adelaide Computational Design 博士,專研Computational Design、3D
Geometric Modeling、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esign。
台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系助理教授
梁容輝
台大資訊工程研究所博士,專研互動媒體、虛擬實境、電腦繪圖與人機介面等多媒體應用教學。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副教授
黃文宗
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藝術創作博士。專研電腦繪圖、影像處理、視覺傳達設計與當代藝術設計潮流研究。
旅美藝術家
葉謹睿(C. J. Yeh)
出生台灣,1999年以傑出視覺藝術家身分獲永久居留權後定居紐約。旅美期間主要從事藝術創作、藝術評論寫作及展覽策劃。目前專任於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FIT),兼任於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主要教授互動媒體及網路藝術等相關課程。
主持人介紹:
微型樂園公司創意總監 蔡宏賢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
致力於數位藝術研究、推廣與創作,曾任宏碁數位藝術中心專案經理、多項數位藝術創作與中心規劃、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計畫主持人。推動台灣發展行動數位藝術、軟體藝術、開放源碼與創用CC。
全站熱搜